正在建设中的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最近完成两侧节段钢梁焊接,这标志着世界首座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大桥主桥正式合龙,下一步将进入大桥附属工程施工阶段。
在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的下游,巢马城际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这将是世界上首座双主跨超千米的三塔斜拉桥、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最长联钢桁梁斜拉桥。
如今,在长江安徽段,已经建成10座长江大桥,3座在建大桥都是公铁两用大桥。
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望东长江大桥、芜湖长江二桥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跨江桥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桥梁设计制造领域大奖,安徽跻身国内外桥梁建设领域的领先之列。
“四新”技术不断涌现、“世界之最”“全国之最”相继在长江安徽段的建桥进程中诞生……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在桥梁建设上的生动体现。
走近铜陵羊山矶,只见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犹如一条红色长龙横卧长江之上。
大桥起于铜陵市陈瑶湖镇花园村,止于铜陵市大通镇民主村,路线全长11.88公里。其下游约720米处正是1995年建成通车、有着“皖江第一桥”之称的安徽第一座跨江大桥——铜陵长江公路大桥。
两桥同框,自成一景,仿佛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展示了多年来安徽在造桥技术上的进步。
项目总投资87.8亿元的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成为铜陵建市以来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程。项目于2022年1月4日正式动工,不到32个月实现钢梁合龙,创造了长江中下游公铁桥梁施工进度新纪录。
“我们通过大量研究计算,创新了桥式,将斜拉-悬索一刚一柔两种结构连接到一起,在国内尚属首次,既满足了高铁250公里/小时的通行需求,又比单纯采用斜拉桥桥式建设节省了5亿元左右的建造成本。”肖海珠表示。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30多年的跨江桥梁建设促进了安徽在桥梁设计建造领域的一次次飞跃。
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就曾应用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箱梁,应用规模达27.8公里,居国内外之首。全体外预应力与轻型薄壁相结合,不仅节约大桥材料用量20%,还让大桥建设实现了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
随着桥梁建设水平和通航质量要求的提高,目前跨长江大桥的建设朝着超大跨度、超高塔柱方向发展,也以此确保长江黄金水道的正常通航要求。
今年5月,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的建设现场,一次迎来1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多位铁路建设领域专家。“大咖”云集,把脉护航,为桥梁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增添了底气。
养护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大桥的寿命和舒适性。对跨长江大桥进行有效养护,保障桥梁安全通畅,是跨江桥梁建设使用的重要一环。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项目经理刘幸福表示,从大桥开工之日起,他们的目标就是“建造一座免维护的桥”。为此,项目部对混凝土进行严格把控,不仅要求桥梁墩身无裂纹,甚至色差也要控制在一定范围。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也是强化大桥养护的发力方向。
平台采用新型图像式裂缝计对连续梁桥腹板裂缝发展趋势进行长期跟踪监测、采用动应变计对钢结构发现的疲劳裂纹进行成因分析等,实现了监测系统从单一的“监测预警”向“养护生产”转变。
目前,该平台已接入感知设备近4000个,每秒处理实时监测数据约3万条。
从设计理念的创新到施工技术的提升,再到材料的选择和管理模式的优化。正是新质生产力在安徽桥梁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让“安徽建造”在跨江中持续跨越,不断成长为桥梁建设领域的技术领先者。